他,十九歲闖入長安文藝圈
二十二歲,登進士第、宏詞科
二十四歲,登吏部取士科
達成連登三科的罕見成就
成功入職大唐公務員系統(tǒng)
這就是大唐“詩豪”劉禹錫的前半生
開局即巔峰,那么他的后半生又將如何呢?
永貞元年
朋黨之爭日漸激烈
彼時朝野大亂
一場節(jié)制藩鎮(zhèn)、抑制宦權(quán)
革除弊病的改革一觸即發(fā)
但最終宣告失敗
支持革新的劉禹錫
被貶為朗州司馬
朗州,古武陵郡。
有宋一朝,改名常德
便是今日的湖南常德。
被貶南蠻,有人就此一蹶不振
而有人卻堅信“逆風翻盤”
劉禹錫就是在這里開啟了“詩豪”之路
將十年低谷轉(zhuǎn)為一生高光
激發(fā)詩情
常德,是一片激發(fā)詩情之地
前有屈子見風騷
后有陶潛書桃源
詩才蓋世的劉禹錫以逐臣身份
來到這遷客騷人薈萃的沅水之畔
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奇遇
|
|
一落千丈的政治命運
讓這個被政壇邊緣化的文人心有不甘
多次上書無果的他
只能寄情常德山川風物

常德挾武陵、雪峰之雄風
山川動人
含云貴、三苗之詭麗
民俗迷眼
抵達常德后
劉禹錫便開始“打卡”各處山川名勝
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(shù)百步, 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。 ——《桃花源記》 |

他登上桃源山的最高處,縱目遠眺
草色接湖色,遠岸連霞光
在自然的遼闊與壯美面前
個人的愁苦也不算什么了
碧虛無云風不起,山上長松山下水。 群動翛然一顧中,天高地平千萬里。 ——《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》 |

中唐時期的常德
尚屬西南蠻夷
這里的人們重淫祀、盛巫風
與中原迥異的民俗
令劉禹錫耳目一新

他改造巫儺唱詞不雅之詞
開創(chuàng)一個新的詩體——“竹枝詞”
從此,一切的月下踏歌、采菱唱和
都在中國詩歌史上
有了屬于它們的一席之地
重塑詩境
常德還是一片重塑詩境之地
我們能在劉禹錫的詩文中
看到常德文化的延伸
這些文化積淀重塑了他的詩境

改革失敗、被貶邊地
劉禹錫心中的愁苦其實從未完全散去。
桃源訪仙、竹枝踏歌
不過是他轉(zhuǎn)移憂思的手段
是德山與善卷真正點醒了劉禹錫

善卷推卻帝位,遁入德山
功名利祿是何等微不足道之物
這番醒悟徹底重塑了劉禹錫的心境
讓他多了一份
散盡千金又如何的沉穩(wěn)與豁達
劉禹錫數(shù)次登臨德山
留下頗多詩作
先生見堯心,相與去九有。斯民既已治,我得安林藪。 道為自然貴,名是無窮壽?,帀诖松?,識者?;厥?。 ——《善卷壇下作》 |

中國詩歌史上
是劉禹錫第一次把德山推介給了世人
從此,德山以其秀美絕倫的身姿
深厚的文化積蘊進入了文人的視野
成為世所公認的“德文化”發(fā)源地

照見詩心
劉禹錫初至常德,居于沅水之畔
毗鄰紀念屈原而建的招屈亭
對屈子的崇敬之心不言自明
今日,登招屈亭遠眺
沅水依舊湯湯
不過多了河街熙攘
這一派人間煙火氣
大概是劉禹錫沒有見過的

那時伴他的
只有晝夜不息的沅江
也正是這攜屈原執(zhí)著之精神東流的沅水
讓他的心再次踴躍
讓他的詩再出鋒芒
他吟出中國詩歌史上最豪邁自信的秋詞
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勝春朝。”

常德,讓劉禹錫看清了此生的詩心
德山、沅水之力
終化作《陋室銘》
千古回響
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 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。 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 ——《陋室銘》 |
那個無與爭鋒的少年又回來了
他說自己想說的話
做自己想做的事
即便再遭貶謫
也不為名利得失動搖本心
他走向了自我
徹底地、不屈地活出獨屬于“詩豪”的一生。
種桃道士歸何處,前度劉郎今又來。 ——《再游玄都觀》 |

常德,以它的山林氣、不屈氣
再造了劉禹錫的少年氣、英豪氣
劉禹錫亦用人生中最好的十年
游覽山川,體察民俗
留下二百余篇傳誦不朽的佳作
占他一生創(chuàng)作的四分之一

一千二百年后
常德人用一座長達三公里的詩墻
打造出一座“詩國長城”
將前度劉郎的詩情才氣與不屈豪邁
長存于此,歷久彌新!

節(jié)目介紹 《湖湘名人》是一部由湖南圖書館與知了青年聯(lián)合打造的文旅融合創(chuàng)新之作,以湖湘名人為載體,以地域為核心,通過以湖湘學子講述湖湘名人的方式,重現(xiàn)先生的輝煌瞬間,呈現(xiàn)一個自古以來就熱血倔強、獨具一格的湖湘大地。 |
自11月4日起 每周一和周四 9:30 文旅湖南首發(fā) 10:00 芒果TV、優(yōu)酷雙平臺閃耀上線 |
















